6月6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微风徐徐。
长治市屯留区麟绛街道一处幽静的小院里,已经93岁高龄的何冠英老人精神矍铄、面容慈祥,一头白发梳理的整整齐齐。面对笔者,他一边细细抚摸沉甸甸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边喃喃的说:“没啥特殊的,我只是党的普通一兵………”
老人微微转过头,浑浊的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穿透时空,看到了入党76年的峥嵘岁月………
“参军、入党,使我的人生明确了方向,找到了目标”
“那是1948年8月的一个晚上,村支书把十几个年轻人召集到一起,动员大家参加解放军打国民党”,何冠英老人谈起往事,精神明显振奋,“我是1932年12月生人,当时只是一个16周岁的毛头小子,啥也不懂,看到大家讨论热烈,我也起哄说,大家都参军,那我也去。就是那一晚后,我和村里13个年轻人一起到唐山市附近的华北野战军二兵团三纵队七旅二十团参了军,在卫生队当卫生员”,老人揉了揉眼,“当时可苦了我娘了,每晚都要在门口等很久,怕我回来了没人开门。”老人眼眶湿润了。
“参军后,我遇到了两个对我一生都非常重要的人,一个是刘斌堂,一个是单德昕,是我的正副班长,当时部队每天都是行军、打仗,我们卫生队的主要任务是抢救和转移伤员,一场战斗打完,看着没有抢救过来牺牲倒地的战友,心疼啊。”老人叹了口气。
“刘斌堂和单德昕都是共产党员,每天教育我们,解放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要绝对遵守群众纪律,绝对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老人搓了搓手,“也就是这段时间,我逐步理解了‘共产党员’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的是党员、干工作最积极的是党员,就连每天起的最早、给群众干活最多的也是党员,受群众最爱戴的还是党员。我心里对党员充满了羡慕,渴望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一员。”老人说话的声音明显高了很多,“那个时候,我积极表现,想争取早日入党。当时还有个笑话,有一天晚上宿营,我悄悄把老乡家的扫帚藏起来,然后第二天起床后赶紧去给老乡扫院子,为什么藏?是因为当时部队上的入党积极分子多,我怕别人占了先。”老人像孩子一样笑了。
1949年7月,何冠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入党介绍人就是刘斌堂、单德昕。
“从华北走到西北,从西北走到朝鲜,从朝鲜走到了屯留,当兵6年,从医38年,我只是党的普通一兵”
“参军后,部队每天都是行军、打仗,我随着部队先后参加过兰州战役、新保安战役等很多场战役,和同志们一起,靠两条腿从华北走到了西北,终于迎来了全国解放,可没想到,好日子才刚开始,因为美国鬼子,我又走到了朝鲜。”老人努力回忆着当年的情景,“那已经是1951年了,我所在的部队已经改编成第19兵团了,我在第63军187师560团1营卫生所担任卫生员,部队入朝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当时真是太难了。”老人抬了一下头。
“那是1951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们一营三连在朝鲜三八线附近的一个叫‘十里山’阵地上坚守,连里原来的卫生员牺牲了,按照上级安排,我从营卫生所到三连顶替卫生员的工作,一个下午的战斗,枪炮声震得耳朵都嗡嗡的,看着一个又一个战友受伤、牺牲,我只能是简单上药、包扎,抢救了10多个人,唉,条件艰苦啊……”老人深深的呼了一口气,“当时一个连只有一个卫生员,只有一个急救包装着一些简单的药品和绷带,能做的实在很少,没能救活更多的战友,我始终心里不安,感到对不起战友,可组织上还给了我很高的荣誉,给我记了三等功。”
老人慢慢站起身,绕过茶几缓缓向前走了几步。
“当了六年兵,在部队上学到了一些医疗技术,后来就在1954年转业到当时的屯留县医院工作,第二年到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科学习一年,当时的县医院一共就我、贾荣政、赵国友三个医生,还有三四个卫生员等七八个人,再后来在1957年担任县医院的院长后就一直工作到1992年离休。”
老人谈到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谈兴不减,“1957年的县医院建在一个破庙里,医疗设备很少,房子都快不能住了,我就想办法积极争取省卫生厅资金支持,好不容易在原址重建了五排平房新医院,后来在1991年又参与了现在县医院的建设。”老人的表情明朗了很多。
“听说,现在屯留县改区了,全新的区人民医院正在建设,咱们真是活在了好时候啊。”
“何老,区人民医院发展这么好,其中也有您的功劳啊!”笔者握着何冠英老人的手感慨的说。
“功劳谈不上,我只是尽一个共产党员的本分,做我该做的事,实在没有什么特殊的,我只是党的普通一兵。”老人的语气透露着坚定。
时间很快,转眼和老人聊天已有两个小时,当笔者看到老人已有倦意,便起身告辞,老人坚持着送到大门口才回去。
看着老人佝偻的身躯,回想着老人谈过的点点滴滴,印象最深的是老人说了多次的一句话,“我没啥特殊的,我只是党的普通一兵………”
|